古典樂那一堆搞的人頭大的發展時期
在某個角度來看
只是一個宗教音樂逐漸往流行音樂發展的過程
在古典音樂的黑暗時代 巴洛克時期
是和八股作文一樣的宗教音樂這一段實在沒有啥好說的
奏鳴曲 歌劇 協奏曲 等玩意都在這時候發展
或是到這時候才有像樣的名字
音樂之父巴哈奠定了古典音樂的基礎
或者是古典音樂基礎這個黑鍋大概都算在他身上
他有點像第一個發明投籃動作的人
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發明了投籃動作
你不用期待他會轉身跳投 或是急停跳投 或是假動作之類的
但是沒有他 你現在連球都不會拿
這種原始人發現怎麼生火的故事
不是討論食神的時候要說太多的東西
巴哈這個人學過古典鋼琴的人絕對不陌生
他那數百年來都同個角度的畫像會擺在許多練習譜的蝴蝶頁
他最大的成就可能在音樂的教育
他的練習曲比他的其他作品還要具有意義所以現在你聽到巴哈的音樂 一定 不會很喜歡
理由和你覺得大法師第一集不恐怖差不多
簡單介紹一下奏鳴曲的形式
也是古典樂迷最引以為傲的玩藝
奇怪
他到底有多了不起
奏鳴曲式最了不起的地方 就是他有一套公式你要作曲 就套這個公式
套的好
DECCA 幫你出一張套不好 沒差
400年後也沒人知道 完全無損古典樂的光環
這個公式的內容先轉貼專家的說法提示部:
在正式進入第一、第二主題之前
,首先有十小節的序曲導引,意思是動作緩慢有力。
這一段旋律的結構非常嚴謹、規律。
在序曲最後,轉入第一主題
,第一主題之後,第二主題之前,
是銜接兩個主題的過渡性橋樑。然後是第二主題,最後,在提示部結束之前,
第一主題又再重覆一次。
之後,再繼續下一個部份。
展開部:動機取自第一主題,
但是,發揮有限,並不如前面詳盡,
再現部:
分別有第一和第二主題的再現。
第一主題的再現部份將近結束時,稍微改變,作為銜接下一個主題的準備。
尾奏:
動機來自第一主題和序曲。
這段文章看起來很學問
其實只是用一些專有名詞把白話文搞成火星文而已
簡單用 FIR 的 lydia 翻譯一下
提示部:
就是整首歌唱一遍
序曲=前奏 第一主題 = A段(lydia 美麗的眼框--)
過度性橋樑 = B段 (你會看見我看見雲 看見太陽--)
第二主題 = C 段 = 副歌(他走了帶不走妳的天堂)
基本上如果提示部聽完你覺得很差的話
接下來也不用有太多期待 趕快換一首
展開部:A段的變奏
而且寫的很隨便 大部分都是為了湊滿公式寫的最催眠的也在這裡
再現部:
即所謂的REPLAY 而且AC段都有REPLAY
希望你走出音樂廳的時候可以哼上兩句
覺得不虛此行根本是在混
尾奏:
隨便寫寫 反正曲子都結束了 睡著的也可以準備醒了
大概把前奏和A段高八度和漸慢就可以交差了
另一種簡單的說法是由四個對比性的樂章組成,
偶然會出現三個:首樂章是重點所在,
一般較長和嚴肅;中間多是一個行版慢版,
與第一章相映成趣;第三樂章會是活潑的舞曲 詼諧曲;
尾樂章則較輕快
事實上就是你創作一段芭樂旋律 變變奏 轉轉調
東塞西塞 東加西加搞到大家都要睡而你的芭樂歌不再那麼明顯為止
這個形式事實上很接近現在的編曲形式
只是現在編曲更為多元 靈活而奏鳴曲的規定比較死 架構又龐大
作曲家在當時又以曲子長度作為能力的表現搞的一首交響樂聽個一兩個小時除了第一第二主題外
還要強迫中獎一些沒意義的和絃或是慢板小調
這裡的奏鳴曲式
已經是古典時期的曲式 貝多芬 莫扎特都用這種
巴哈時期的更加龐大 複雜
還不見得有第一第二主題這種玩意
因為那時候主要是給神聽的
神聽的東西豈是你我可以了解的
大概火星人才會取得共鳴
能聽完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有水準 但是你時間一定很多
------------------------------古典時期
人類的覺醒時期在宗教音樂統治人類了這麼久
人類終於發現音樂是為了表達感情的娛樂 不是拜神的工具
換句話說 開始有人為了自HIGH而寫古典樂
這些人就是一般人認識全部的古典樂作曲家
事實上其他阿貓阿狗你認不認識也沒有那麼重要他們是作曲家
你喜歡他的曲子 比你認識他們對他們來說重要的多
下面膚淺的介紹少數幾位應該要知道的偉人
莫扎特
外國的神童代表中國的大概是秤大象的那位曹沖
高中時在補習班聽到兩個附中學生討論秤象的是誰
結論好像不是曹丕就是曹植他見證了中國的數學發展以及造船工業的進步
印度的神童最行
一生下來就會說話走路 還可以踏出蓮花
事實上莫扎特拿到現在來不過就一個寫芭樂的流行作曲家
人氣在當時和周杰倫差不多 地位也差不多他的東西沒有太複雜的聲部表現
厚度也略顯單薄
雖然他是神童
但是他的年輕和實力不足依然表現在他的作品裡
旋律輕快 沒有壓力 理所當然很受歡迎
他的歌劇也朝通俗路線發展
他短短的一生或許是想改變古典樂的刻板印像
而帶給大家歡樂
或者他只是孩子氣的想要大家喜歡他
他很有名
但事實上他沒有留下真正不朽的交響樂作品在外國上流社會的舞池裡
常常會演奏他的一些小品
他真的很可惜
貝多芬
沒有啥好說 沒有人不認識
如果你覺得命運交響曲不好聽
你一定是在說謊
交響曲他寫了9首 每首都叫不朽
事實上真正能稱為不朽的大概只有4首
其他是同情票 因為他晚年耳聾
而且 他脾氣很不好
每每總有人喜歡搞個世界百大交響曲啦 50大啦 或是10大
很多人想要自命不凡
搞些沒人聽過的 冷門的 讓名單有深度
開玩笑
要是我的十大交響曲連路邊買冰棒的小學生都聽過那我還混個屁啊
結果選來選去 貝多芬的至少也要上榜個 2 3個
其他萬年芭樂當然也都榜上有名這種名單過100年叫機器人來選大概也差不到哪裡去
因為音樂的本質就是動人的旋律
沒有其他的了
他好像是少數幾個會為交響樂曲取名字的先驅之一
編號和調號顯然無法滿足他
為了自HIGH 他打開新時代
海頓
這老頭很差
除了告別交響曲 驚愕交響曲外
他沒有啥膾炙人口的東西
而他的兩首傳世之作 除了證明他會搞噱頭 譁眾取寵外
不為他加分多少
舒伯特
事實上他是玩輕音樂的
寫了一堆芭樂 和討喜的東西就是那種 晚上聽起來很有感覺的 東西
晚上還會有什麼感覺
大概就是一種想睡的感覺而已
雖然16歲就寫了第一首交響曲
但是是在貝多芬之後 他知道寫交響曲已經沒啥搞頭了
他已經開始為古典樂打開新的跑道
-------------------------浪漫時期
浪漫時期有分前後
前期還蠻有格調的 大家喜歡玩一些高難度技巧的東西
讓你彈到手打結 拉到手抽筋 但是沒啥營養的練習曲一狗票
然後交響樂已經快要停止發展了
東西都被玩光了大家只好另尋出路
鋼琴曲 協奏曲 圓舞曲
音樂開始光明正大的多元發展 也更接近流行
如果你還是認為交響樂龐大的編製才是王道
不妨找這時期的偉大作曲家聊聊你應該沒有他們懂得多
後期就已經接近古典樂的末日了
有人把交響樂拿出來再玩
因為忘記為啥大家都不玩交響樂了
然後古典樂就正式成為歷史的一頁
成為人類遺產的一部份和兵馬俑差不多了
大家都知道怎麼做 也知道當初作有多不容易
但是沒有人要作這種傻事了
這時代的作曲家很多 各領域都有不少傑出的腳色
膚淺介紹幾個不認識會不好意思的人
蕭邦
他寫了許多高難度但是動聽的鋼琴芭樂如果你過了15歲還不會彈他的鋼琴曲
就不要隨便和人說你會彈古典鋼琴
事實上我一直分不太清楚他和舒伯特誰是誰
因為我程度不好
大小史特勞斯
這對父子是專寫圓舞曲的
我不記得之前有沒有人寫圓舞曲
不過在他們之後 就很少有人敢寫了
圓舞曲就是那時候的抒情歌就是像現在蔡依林的 倒帶 差不多的東西
或許更像王心凌的 愛你
柴可夫斯基
胡桃鉗你可能不熟 天鵝湖就沒有人不知道
事實上他是寫芭雷舞劇的 就是現在的電影配樂
如果你自認為很喜歡他
你應該也會喜歡現代電影配樂大師 JOHN WILLIAMS
不然你就是雙重標準
德布西
事實上他的東西已經接近現代派了現代派的特色就是一堆不搭的合弦
一堆亂跳的音符 整首曲子非常不順耳有些有格調的就從頭亂到尾
沒人格的到最後會用一堆四平八穩的合弦作收尾嗯
大概是怕聽眾席有人丟菜刀上來
如果你聽到一首鋼琴曲好像是寫給NASA用大耳朵
傳到宇宙給外星人的
大概和德布西脫不了關係
德布西的東西 彈起來很炫
但是聽起來很累
如果你和我說你很喜歡德布西
那你說你討厭其他的音樂我都當你是騙人
馬勒
號稱近代最偉大的交響樂作家 但是你沒聽過他很正常
很多人自稱很喜歡馬勒 認為比貝多芬還好
這種人的心態就像有人會說卡爾馬龍比喬丹強
然後就自認比較懂籃球一樣
事實上更像吃苦瓜的人說炸雞不好吃一樣
自認比較成熟
馬勒的交響曲都很長
而且節奏非常慢 號稱在營造戲劇張力
正常來講除了一堆和弦外很難聽到啥
就在你快要受不了折磨 決定承認自己水準不夠之時
他就給你一段小調慢板的芭樂
讓你感謝他的恩賜 進而崇拜他
不知道他知不知道他既然是近代最偉大
就代表他親手葬送了交響樂的時代
現代時期是一團糟
沒有人真正打從心理承認他是古典樂的正宗
以上就是古典樂豪華的歷史
陣容堅強 卡司眾多
將近400年的歷史其實不完全是古典樂的發展
是人類追求音樂的本質 音樂表現的形式的過程
古典樂只是他們的實驗品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