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板廠中
奇美的經營方式很特別
他堅持自己發展自己的子企業
不管是面板廠還是系統廠
上下游的合作和整合都越來越緊密
每家面板廠
都養了一堆自己的小孩
我問你
是直接從國外進口一台車比較貴
還是進口材料
再在本地自己組裝比較貴
生產線整合之後
產品的價格才有競爭力
奇美不用併購的手段他所有的下游廠商
幾乎都是自己的子企業
有自己的背光板模組
也有自己的驅動 IC Design House
有奇美實業作行銷部門
他甚至有一家營建公司
專門幫奇美蓋自己的廠房
AUO 靠併購廣達
一舉成為台灣現在最大的面板廠
但是奇美依然堅持自己的腳步
併購有他的壓力李坤耀現在要負擔明碁的虧損
友達現在也要負擔廣達的虧損
友達併購廣達
最主要是產能的提升
新建的廠房
用的是比較新的技術
長遠來說
在製造能力和品質上會更有競爭力
併購別人舊的廠房不一定好
或許友達的併購
目前最大的價值是併購案的宣傳效果
當然
這只是奇美的思維
奇美的作風很保守
是很傳統的工廠經營方式
我們總經理是這樣看奇美
我只是把一隻小狗撿回來養養看
沒想到他就長的這麼大了
奇美一開始並沒有這麼大的企圖
奇美在全球面板廠中排第四
其他前三家產量大概是他的 1.3 倍
但是他之後的那一家 也只有他的 70 %
大者恆大的趨勢
他已經站住很穩固的腳步
奇美的理念是
企業是追求幸福的手段
AUO 追求的是頂尖技術SAMSUNG 的理念
是不顧一切的改變世界經濟
韓國的心理不是很健康
事實上他們的產業發展方式也不是很健康
他們只是用一種接近納粹的民族主義
咬牙挺過去而已
奇美就只是一家慢慢賺錢的公司而已
追求幸福的意思就是
讓每個員工都有錢養家從 RD 到技術員
到生產線上的每一個女工
聽起來好像很肉麻
有點虛偽
工程師不就是幫別人賣命的狗嗎
辛苦賺錢 錢還不是近別人的口袋
但是奇美作的很漂亮
就算是裝的 他也裝的很像
他擁有所有面板廠中最好的福利就算是和全部的高科技產業比起來
他的福利也是數一數二的
雖然他的股價不是數一數二
股票分紅張數也不是前 10 名
奇美的餐廳免費
花樣很多 非常用心
而且真的不難吃
如果去奇美面試
人家問為什麼要選奇美
就大方回答她
因為奇美福利最好
他們的工程師會很喜歡這個答案
因為那也是他們留下來的原因
面板廠在 2007 年第一季的獲利情形非常悽慘
但是奇美仍然維持最高的毛利
他還有 8.5%
其他人大概都不到 7%不過他的 EPS 還是負值
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是負值
友達的虧損更嚴重
他目前還在吸收廣達的負債
2007 Q1
只有群創賺錢
群創的獲利方式目前還不完全是靠生產
他是靠組裝出來的成品賺錢
他的稅前獲益很低
群創不是靠產值
而是靠成品
他和我們買面板
組裝成監視器出售
群創也是奇景的客戶
他大部分的組件都是靠其他廠供應
但是群創接收了鴻海的訂單
和鴻海的客戶的訂單
所以他目前很賺錢
面板廠的景氣總是不停循環
事實上只要是系統廠的景氣都不斷在循環
科技業景氣循環的意思
不是說等人家東西用壞了來買新的
等人家放假就會想出國去玩
或是等到換季又可以靠最新冬裝海噱一票
他要不斷創造新需求
靠新出的產品帶動市場
這一波的景氣靠 PS3 XBOX Wii 的電玩大戰
還有沒良心的微軟和他的 Vista
下一波可能是百元電腦
可能是廉價手機
可能是汽車電子
科技會不斷的進步因為景氣的曲線一掉到負值去
你就要找東西把他拉起來
而台灣不是靠自己的東西拉起來
他還要靠別人手來拉或是求別人順便拉一把
台灣沒有品牌
所以只能接代工單有人想做品牌
跑去買了個德國公司結果陪慘
基本上大家現在把 BenQ 當笑話看競爭激勵的產業裡面
每個人都會很高興少一個對手
台灣要從代工轉型很難
品牌需要形象
而台灣是科技代工島已經是一種世界常識
從代工轉作品牌
就像三級片女星想轉型挑戰奧斯卡影后
面板廠很可憐
他能依靠的就只是面板而已
每次要拉曲線
靠的是更大的面板尺寸15 吋顯示器
NB 面板
17 吋顯示器
32 吋 LCD TV然後是 42 吋 或許是 52 吋
甚至是 62 吋
有一天 如果你家客廳不夠大的話
看電視就會像坐在電影院第一排
在面板業 NB LCD 是低產值的產品
視訊產品 還有 TV 才是高產值的產品高產值的部分才是企業要努力的目標
但是台灣 Cost Down 的本事很厲害
產值的微笑曲線 已經慢慢被拉平
視訊產品還有 TV 的毛利
已經和低產值產品差不多
微笑曲線拉平
就沒有人笑的出來了
不過奇美很樂觀
因為他們是一個追求幸福的企業
網好的方面想
我們給顧客價格合理的產品公司必須追求有競爭力的價格
過年回家的時候
家裡換了新電視
LG
啥
我在奇景賣命了一個暑假
結果你們給我換韓狗的產品
真的是很不給面子
--------------------
面板廠就是工廠
他們就是一種切割玻璃片的工廠
面板的製程和半導體很像只是半導體把 PN 作在晶圓片上
而面板廠把 PN 直接作在 Glass 上面板技術 Cost Down 的概念很簡單
能直接作在 Glass 上的
就想辦法作在 Glass 上省步驟
省線材
還要省接頭的金屬和鐵片
現在的 COG 技術
連驅動 IC 都直接作在 Glass
面板廠的產能要增加
成本要降低
Glass 就要越作越大片
越大片的 Glass 可以切的更大片
也可以切成更多小片
面板廠的產量和成本計算
其實只是一種切割長方型的幾何算術
5.5 代廠 有新光三越一層樓這麼大
一片 Glass 1.5m x 1.8m
大概一個單人床這麼大六代廠已經有塌塌米這麼大
七代廠的 Glass 將會是 2.4 m x 2.8 m
你去工廠看的時候
會讚嘆科技的偉大我們現在可以把半導體作在塌塌米上
Coating 的誤差還可以控制的很小
顯示器的競爭力也和尺寸有關
大概就只和尺寸有關
奇美有兩種特殊規格
19 吋顯示器 和 22 吋顯示器
他們在這兩種尺寸的產量很有競爭力
全世界只有一半的 5 代廠
有能力生產 19 吋顯示器
這是一個切長方形的問題
有些人切 19 吋會多出很多白邊
很浪費有些人切 22 吋
切的沒有奇美多
19 吋賣給誰就是賣給嫌 17 吋不夠大
32 吋又覺得太誇張的人
嗯
這就是面板業的產品差異化
這就是顯示器的藍海市場
找一個沒人用的數字
沒什麼好笑的
那要經過市場評估和生產成本的線性規劃
奇美蓋完 5.5 代廠之後
又回頭蓋了一座 5 代廠因為他們不想放棄目前最有競爭力的生產方式
奇美不是第一志願
就算在面板廠也不是第一志願
但是他還是一個成熟 健全
規模超過兩萬人的大企業
同學會想
要進 IC 公司
還是要進工廠
IC 公司的股價很漂亮
但是工廠才是台灣傲人競爭力的來源
工廠有它的概念
和工廠自己價值觀
除了性能和功能
工廠還注重良率和效率的價值
高科技業如果放棄工廠這一塊
產業的價值練就會開始褪色
系統廠和面板場的吸引力
就是作出一個產品的感覺產品是整合每一個部分的結晶
-----------------
工程師有幾個重要的特質
一個是專業訓練
師父帶領 接 project 作進度報告
這是一般科技業的 on job train 流程幾乎已經沒有人有時間
幫你作職前訓練
公司會另外開課
包括工廠品管 部門管理 或是半導體製程
請專家演講 請教授教客
訓練課程很完整
只是進修必須利用下班後的時間
這些東西有用很多
光名稱就比大學裡為了敷衍開的課有吸引力
它只是沒有給學位而已
演講者強調另一項人格特質
工程師要勇於認事
要主動要求計畫 承擔責任
要有自己就是最後一道防線的準備這個計畫過了你
就沒有人會接 沒有人能成功
石沉大海 不了了之
然後他希望每個人
最後都能在工作中能得到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