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 IC 當成產品要設計一顆擁有市場競爭力 IC
有下面的步驟要進行
第一
要符合公定的規格 規範 和 SPEC
以一顆 Power IC 來說
他有一些基本的規範要遵守在 Active 狀態
1 W 的功率要在 50% 以上
1W - 49 W 的功率 要在 80% -83%
49 W - 2500 W 要到 84% 以上
有些公司已經做到 84%
Intel 可以做到 90%
在待機狀態
10 W 的 Power 只能有 0.5 W 的輸出在輕載狀態
10 W 的Power 只能有 0.75 W 的輸出
2007 會有更嚴格的標準
待機狀態
10 W 的 Power 只能有 0.3 W 的輸出輕載狀態
10 W 的 Power 只能有 0.5 W 的輸出
Power Supply 即將邁入 80 plus 的時代
各家廠商會追regulor 和 SPEC 追的很辛苦
在做出市場差異化
或是想出競爭手段之前一家 IC 公司要先想出符合新規定的 Solution
DSP IC 和 類比 IC 在實作上
會遇到很多理論上無法看見的困難
每個元件都會產生 Loss
複雜的電路會產生相位差 會產生 Leakage
訊號會失真 會受到雜訊干擾 會 Delay元件和干擾的誤差甚至還不固定
他們通常是一個不確定的範圍
論文可以假設最好的狀況
但是實務上必須計算最壞的情形
有時候三個並聯的 CMOS 在設計上很完美的解決所有問題
但是他在 Layout 的時候很容易發生錯誤
一不小心就爆掉一顆
IC 設計很多時候就在解決這些實際的問題
5% 到 3% 是一個很恐怖距離
因為 5% 已經榨乾了所有的腦細胞
而他們既然要你做到 3%
IT 產業的需求很明確
SPEC 是一個嚴格規定的數字但是有時候他是對技術的無理要求
行銷的的需求很模糊
手段很多
炒新聞相對也很容易
但是你從來不知道客戶在想什麼
他們之間的關係
就像電機系的期末實驗專題
和命題小說獎的徵稿比賽
很難說哪個比較困難
但是或許可以知道哪個比較有趣
TI 有一些他們解決的思考模式
如果元件串聯會發生問題
他就改成等效的並聯如果 MOSET 不能並聯
那就讓 Diode 並聯
如果有一個元件的 Loss 太大
你就想辦法用 MOS 取代他或是乾脆直接用線路跳過他
然後他們喜歡用 Switch 去解決問題
如果沒有一個 Solution 可以完美解決兩種極端的狀況
他就準備兩套 Model
根據高輸入和低輸入
去切換他的處理模組
要想出這樣的 Solution 沒有捷徑
只能投入研發的成本 時間
和人力
為了趕上最新的 SPEC
TI 的 POWER IC 工程師人數已經增加成原本的 3 倍
那常常就是台灣不願意付出的成本
但是很遺憾
解決問題不代表產品就有競爭力
解決問題只代表產品可以開始擺上檯面
Interleaved PFC 的 Solution
是我們先提出的但一提出來
很多人抄
要提升競爭力
就必須想辦法提升功率 效率Interleaved PFC 的優勢是在高電壓的時候
可以有更好表現但是低電壓的時候
和其他 IC 的表現就差不多
而高電壓的市場和需求終究是比較少一點
TI 幫他們的 IC 增加一些附屬功能
像是他有一個展頻的 Function
可以幫助工程師設計時迴避過高的電磁波問題他有一個低電壓保護腳位
電壓變化過於劇烈的時候 元件運作依然可以保持平穩
就像買便當還要送飲料的促銷
這些是設計部門還可以解決的問題沒有這些競爭力
你就只剩下價格手段元件的成本無法 CostDown
就只好把工程師的薪水 CostDown
在生產的時候會面臨 IC 上市第二階段的問題
製造成本
和量產穩定性
像 TI 這樣的 IC 公司
他的 Assembly 封裝測試 還有 Layouut 都外包
科技業走向專業的分工這些東西一間 IC 公司自己作
成本不一定會比較少設備和廠房會讓成本增加
專業不足和缺少經驗失敗的風險 也會讓成本增加
這些東西的成本是固定的
要 CostDown 需要復雜的溝通協調 和 Co-Work
新的設計會用到新的元件
或是更複雜的線路
然後就增加生產的成本
論文和研究可以只要求實驗數據的突破和美觀因為他只是畢業的工具
和升級的點數
但是業界會要你在功率的提升和成本的增加之間
抓一個平衡
因為他是賺錢的工具
和吃飯的飯碗
除了元件成本的負擔之外
新設計也代表生產成本的增加一條生產線的產能要經過一段劇烈震盪
才會達到平穩
工廠需要時間 和數量 來獲得經驗
讓品質穩定 讓出貨量順暢
新的設計代表低良率和失敗品的故事
要重新再來一遍
最後就是市場
如果你能賣給 ASUS 一顆
那就賺不完了
一顆 IC 再強
功能再先進
規格再前瞻
沒有人要用
他就沒有用TI 有一個 Digital Power Controller
元件比較少
可以直接用軟體控制電壓和電流技術很成熟
但是沒有市場
有時候是因為價格
有時候是因為需求還沒有出現
有時候是因為系統廠還不知道要怎麼去用它
數位控制最大的問題
就是採樣時間的選擇
產生的誤差
還有 Delay
而有時候沒有市場
只是因為
一個穩定的系統不願意去增加組件變動帶來的風險
有些東西他會動
動的很理想但是你不清楚他怎麼動的
那最好的方法
就是不要再去動她
一個好的 FAE 要了解市場的規範
訂出有競爭力的規格
生產發生問題的時候
要和雙方協調和溝通Layout 要重畫
或是設計要重新設計
這個過程很困難
因為每個都不會承認是自己的錯誤
每個人都希望問題由別人去解決
了解自己產品的強項
推銷技術的優勢
然後要負責客戶的訓練
和系統的整合
你要想辦法讓一台用聯發科驅動 IC 的 NB
改用妳家的 IC
告訴他們空間會更省
效率會更高
然後成本可以壓的更便宜
而且他們的電路圖還不需要做太大的變動
傳聞日商的 FAE 除了會告訴你有沒有問題
還會幫你找出問題在哪裡
一間 IC 公司除了市場的推銷之外
還要負責訓練和教育
要發展 Demo Board
還要研發 Design Tool
這是一種長期投資如果學生在學校就習慣使用 TI 的 IC
那他出了社會也會對TI 有特別的偏好
TI 的 Design Tool 設計的非常完整
使用很方便幾乎所有的線路和元件就都已經內建
你只要輸入規格
和選擇元件就好了
IC 公司很卑微她會求你用它的 IC
然後還怕你嫌用它的 Design Tool 太麻煩
不過 Demo Board 很貴
而且更新很慢
現在都用 USB 了
很多 Board 都還用 RS232 做傳輸
IC 很便宜
但是 Demo Board 沒有市場
所以她根本不用 Cost Down
這種現象叫做 KB 手的悲哀
KB 不太像是樂器
他基本上只是一個不很很複雜的電子儀器
她的功能比電腦還少
他絕對可以比手機更便宜
但是他很貴
因為 KB 手很少
但是 KB 手沒有 KB 不行
如果哪天KB 和電腦一樣普及
每個人都有 2隻手機 和一台 KBKB 就會開始 CostDOwn
功能還會越來越強Roland 和 KORG 會免費送你編曲軟體
搞不好還會派人來教你彈
很遺憾
這個夢想大概永遠不會實現
喔
吉他不一樣他本來就是一種有名吉他手代言簽名版的奢侈品
好的吉他已經和義大利純手工小提琴一樣
是身分地位的象徵
----------------------
TI 是世界三大半導體公司之一
第一是Intel
生產 CPU第二是SAMSUNG
用SRAM 和 DRAM 稱霸世界第三就是 TI
他設計數量繁多的 DSP IC
TI 靠消費性電子過活
AUDIO VEDIO 和網路的產品線加起來超過一萬種
3 隻手機 有兩隻可能用的就是 TI 的晶片
而未來的消費性電子 IC
將走向影像 娛樂 和數位通訊的輕量化
DLPDigital light process
一顆 IC 要越做越小
然後要整合越來越多的功能
TI 的 Power IC 部門是經過合併和整合的成果
它把 DC to DC 的專業技術
技術研討會的頂尖論文
放進了 TI 擅長的的品管銷售通路裡面
TI 是台灣最大的外商
她有很多外商的優良制度
準時上下班
員工訓練扎實沒有股票
但是有股票選擇權
和更高的底薪
員工費用分紅化之後
開始會有公司採用外商的制度
TI 的內部升遷採雙軌制一邊是管理職
一邊是技術職工程師可以不需要兼管理
技術幕僚的地位和副總裁一樣高
不過外商的研發主力不在台灣
台灣通常負責銷售業務和技術支援
然後 TI 有特別設一個道德長
最近很多公司經營都有問題
你不用怕進我們公司
有一天就要進看守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