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3/31

員工分紅費用化







大學電子學的教授說過一段話




  你們好好唸

  到時候年薪百萬

  女人就會自己跑過來




聽了真是讓人氣到課都上不下去




  笑死人


  老師

  你還活在石器時代嗎

  你不要看不起女人啊


 


抱著這種書中自有顏如玉夢想的人

即將在 2008 年之前夢碎




  員工分紅費用化




這個東西即將粉碎園區神話

終結新貴傳說


 


好吧

其實沒有這麼嚴重


不過總是要給那些一直幫工程師薪水買單的人

出點惡氣


 




台灣一開始發展科技業

用的是一種不太光彩的手段




別人在研發時期

我們不聞不問


節省研發成本

和研發失敗的成本




等別人技術成熟

開始準備導入量產


我們就開始切入市場

而且搶在別人前面切入市場




於是我們通宵加班搶時間


園區工程師一個人當三個人用

一天要當三天用




累的和狗一樣


可是

沒有加班費

薪水也沒有比較多




因為我們還必須用低價切入市場

所以我們還要壓低成本搶價格




誰這麼賤

人為什麼要當狗




於是偉大的聯電董事長

率先使用海量股票分紅




股票分紅其他產業也有用過

但是只有大概 5 % 到 10 %

而且只有少數的管理高層




科技業很大方

每個人都有

而且一分就分掉 60% 到 70%




於是工程師乖乖賣命

薪水很低 但是股票賺不完


荷包滿滿

對公司忠誠度又高


分紅配股是一根綁在驢子前面的超大紅蘿蔔


 


同樣是拿給員工的酬勞

但是分紅和薪水有時間順序上的不同




薪水每個月固定要發

他必須先併入生產成本


但是分紅是一種盈餘

他只需要最後再從獲利中拿出來




你可以等你以低成本海噱一票之後

再發錢給大家




這就是台灣的競爭力的來源

也是園區神話的真相




但是這不正確

而且對世界其他各國也不公平




  員工分紅應該列入費用

  然後照市值科稅




這是世界的趨勢




只是為了競爭力

為了留住人才


台灣一直在偷偷來


 


員工分紅費用化對員工本身影響不大

頂多是多繳了一點稅




但是員工分紅費用化後

老闆就不願意再發那麼多股票給你




他要繳更多的稅

然後公司的 EPS 會銳減




這之中有一個財務報表的數學遊戲




假設一家公司股本為 100億元


該公司賺了一佰億

然後決定發給員工壹萬張股票


現在該公司的股票市價

為每股 800 元正


 


把員工配股依市價計算並納入費用之後


公司盈餘100億


扣除員工分紅配股 10,000 張

乘以每張股票 1,000 股


再乘以每股價格 800元


而不是以前用面值計算的 10 元


total 80億元




於是員工配股費用化之後

該公司獲利從原本 100 億元

降為 20 億元




依股市的投資法則

公司 EPS 本來是 10 元

在員工紅利費用化之後 EPS 變成 2 元




股價馬上必須作出調整

市場馬上作出反應


賺的沒那麼多

當然就不會漲那麼多




當然

企業實質上本來就只有獲利 20 億




但是股價和 EPS

是用來吸引投資的數字


他不能很難看


 


所以之前台灣的股價和盈餘

都偷偷把分給員工的酬勞算在裡面




大家 EPS 都上看兩位數

股價都破百




製造一種帳面的假像

就像大學期末總成績都經過調分




但是分紅費用化之後

EPS 可以反映公司的實際獲利情況




其實這種分紅配股的小人步數

投資人也都知道




高科技廠的財務報表上

EPS 絕對是要打很多折




但是現在他完全透明


你會知道到底有多少錢

被拿去當作員工的薪水


連散戶都可以清清楚楚的知道

公司到底是賺錢還是賠錢


 


這對高分紅和高股價的公司衝擊很大


他們的股價會萎縮

員工的股票也要增加限制


發的越多

公司就會賺的越來越少


 


工程師當然反對

因為薪水銳減


老闆也反對

因為他會失去價格和人才的競爭力




但是新聞在報導的時候

對園區充滿敵意

一般人也不會支持園區


因為分紅費用化合理

他才是正常的市場機制


 


產業要走出國際

就要遵守公定的世界規則


分紅配股不列入費用

在某些地方 其實是犯法的


 


園區的運作方式

本身已經有很多不健康的地方




低價的殺入

不合理的工時

和靠配股一夕致富的傳說


分紅費用化

或許是一個改變的機會




低價殺入的手段現在已經不吃香


被台灣暗算多次以後

國外已經看透台灣的小人步數




國外以產品為導向的大廠

越作越大




而台灣的科技業最後還是缺乏領頭的產品

可以帶動 IC 的產量


只靠單一技術創業的時代結束

多如繁星的廠商最後會被整合


 


然後大公司為了維持競爭力

現在必須使用實質的薪水和更好的福利

來留住人才


股票本來一綁綁三年

但是現在可以期望每個月

都有合理的加班費




或者事情沒有這麼樂觀

或許老闆不會這樣做

他們就吃定你也跑不到哪裡去




於是園區就只是一個工作機會比較多

薪水高過標準值 30% 的產業


但是他常常加班

而且加班從來不給錢




  嗯

  請三思


 


園區不會有神話

也不再那麼有吸引力




那也沒什麼不好




這個國家號稱綠色矽島


但是園區的產值

絕大部分還是靠生產線在貢獻




LED 成本壓不下來

太陽能源產業瓶頸太多

BenQ 手機就是賣不好




一家台積

一些穩定的代工訂單


一家聯發科

一些 IC 大廠穩定的 IC 訂單




然後鴻海和華碩開始併吞小廠

吸收零組件


水平的併吞

增加企業的規模和商品項目


垂直的整合

提高了效率 節省了生產成本




生產線整合後


品質可以要求

技術可以交流

成本也可以壓的更低


代工生產的時候就會更有競爭力




小廠要切入市場會越來越困難




生產業有贏家全拿的特性

只要贏家的產量足夠應付所有的需求


 


是阿

神話最後也只是這樣而已




一個外國人眼中的




  高科技生產葉


 


這個國家的未來不一定只能靠園區

高中生也不需要再把電機系當第一志願

大學不用再把光電系變成三個系


把他的光環拿掉

他看起來就不那麼耀眼


把園區的優勢和不平等的競爭條件拿掉

和其他產業放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或許就可以看見其他更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