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5

類比 IC 產業的未來





主講的是茂達業務行銷部的經理




資料很豐富




現在是年終結算的時候


公司的獲利狀況在做總結

明年成長率開始做評估


她有很多關於這方面的第一手的資料




但是演講很乏味

她的表達能力不是很好




類比 IC 的市場不大

茂德公司股價也不高


她整個人就表現的對自己公司完全沒有信心的樣子




茂達公司不算小

大樓蓋的很漂亮

茂達有他可以和人競爭的技術


但是她看起來真的很沒有自信


一整個人微言輕的感覺


 


如果他真的負責業務行銷

那這家公司的業績還蠻讓人擔心的




客戶不是對他們產品沒信心

就是會聽到睡




然後他對產業很悲觀

所以接下來的內容也很悲觀




  這個地方

  我們沒有什麼機會


  這個地方

  我們還要繼續努力




我們指的不只是茂達

我們就是我們


 


每天他都要看著低到可憐的毛利

想著把他再壓低一點


然後看著可憐的市佔率 和成長率

可是完全想不出來要怎樣他才會高一點




這樣的人大概不可能樂觀到哪裡去




RD 部門比起業務部其實是很幸福的


他們把實驗室門鎖起來趕計畫

然後把所有恐怖的現實留給其他人去面對


 


不管怎麼樣

他的講題只是類比 IC 的未來


就算未來是一片黑暗

他還是類比 IC 的未來


 


他沒有提出解決方法

事實上幾乎所有的產業分析報告

都沒有提出什麼好的解決方法




問題很大

我們大概也知道問題在哪裡




但是我們無能為力

從教育到產業結構都無能為力


大環境的改變不是一間小小的茂達就可以完成




所以類似的文章看起來很像牢騷文

類似的演講都變成吐苦水大賽




除了告訴你世界不是你想像那麼美好

事情不是憨人想的那麼簡單之外


一點意義都沒有


 




希望這是最後一次寫類似的筆記


 


 


演講的主管是博士




讀博士付出很多成本


時間

和金錢

和賺錢的機會




但是她最後只負責業務行銷的工作

一個技術不是決定性條件的工作


一個事實上大學畢業就可以勝任的工作了

一個明顯不適合她的工作




我不知道她為什麼做這樣的選擇


那很像是繞了一大圈

又跑到不是自己想要的方向的感覺


 


不管怎麼樣

茂德有一個觀念還不錯




  我們希望吸引新鮮人進來

  最好是剛畢業的學生

 

  公司從頭訓練

  用公司自己的技術和文化




類比工程師和數位工程師最大的差別

就在訓練所需要的時間


2 年可以產生一個很好的數位 IC 設計師

但是要 5 年才可以產生一個能用的類比設計師


 


  我們不要挖角或吸收轉業的工程師


  這樣對公司很好

  但是對整個產業不好


  挖角代表整個業界的總人數沒有增加


  而業界事實上需要持續的補充新血



----------------------------





IC 產業的股價很高

比系統廠高


在台灣

她普遍被認為是科技業最好的選擇




大公司有百萬年薪可以領


小公司可以等她上市變成大公司

或是賭它變成大公司


就算是小小公司都還可以進去練功


 


但是 IC 設計在全球 IT 產業

事實上已經是很被動的一個部分




台灣科技業看起來很了不起


但是她唯一真正在 IT 產業佔有地位的

只有 NB 和 PC 而已


 


數位相機現在已經不那麼重視功能


當傳統相機大廠成功整合和轉型之後

他們又回歸以鏡頭為主導的傳統攝影市場


普立爾的相機越便宜賣的越多

但是尼康的鏡頭越貴越有買氣


 


無線漫遊的世界 需要龐大的硬體建設經費

他離我們也還有一段距離




汽車電子我們沒有切入的空間

因為我們國家沒有汽車工業




LCD 我們沒有太多機會

然後手機和我們幾乎已經無關




就算是市場相對很小的遊戲機

我們也只能接接生產線 或是零組件的訂單




IT 未來的十大趨勢

唯一對我們最有幫助的


只有微軟 VISTA 所帶動的雙核心電腦升級潮流而已


 


微軟的 VISTA 非常惡質

她把電腦強迫升級到根本沒必要的地步




靠這種手段賺錢和強盜真的沒什麼兩樣

被產品規格牽著鼻子走的人真的是非常可憐




但是台灣就靠他貢獻未來的 IT 產業成長率

靠他養活從記憶體到南橋晶片的每個公司




你只能和他說謝謝

接她的訂單


壓低更多毛利

幫她賺更多的錢


一整個為虎做倀




  1 G 的記憶體 要多少電

  要怎麼樣的類比 IC

 

  這是我們的機會




奇怪

你到底要 1 G 的記憶體幹麻

你的桌面變成全 3D 到底是有什麼意義




算了

iPod 現在還可以裝 2000 首歌勒


就算你不眠不休狂聽

也要差不多一個禮拜才聽的完


 


IT 產業並不全部是電腦和消費性電子

但是台灣現在只能 focus 在這兩塊




甚至在這兩塊中間

我們終於也只吃下 NB 這一部分


甚至不是以品牌廠的身份吃下去

是以代工廠身分吃下去


用比別人低的價格把她吃下去


 


除了 Vista 升級潮

台灣的下一個機會是百元電腦




百元電腦很有機會

但是理論上一台電腦的毛利不會超過百元




----------------------------


 


球賽是系統廠在玩

IC 設計沒有辦法主導整個產業




  Product Drives Digital IC

  Digital IC Drives Analog IC


 


IC 廠只能等著新產品出來的時候

搶著送樣 等訂單


然後在更低的價格出來之前


想辦法多賺幾個月

有時候是多賺幾個禮拜

有時候只是多賺幾顆




  沒有系統廠

  Design house 的 IC 還不如掉在地上的一塊錢




依附系統廠不是很理想

但是轉型 轉型

終究只能說說




  要講技術和理想之前

  公司要先想辦法生存下去




台灣 IC 公司很多

發的錢也很多




但是事實上

沒有幾家大廠的的 IC 技術

有獨步全球的實力




光就類比 IC 來說

台灣仍然停留在 Std Linear 的技術

做做 Power supply 和放大器




而比較先進 也更有市場的 ASIC

我們仍然需要很多努力


 


很多關鍵的 IP 都在國外的廠商手中

所以我們的毛利一直高不起來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想辦法追著他們的規格

然後追他們的價格


很多公司說 追上外國的規格之後

就可以開始定自己的規格


這是說說而已

光是追就你就已經用盡全力


 




茂達是前 5 名的類比 IC 廠商

16 家裡面的第 4 名




但是她的放大電路

還是要模仿 MAXIM 的電路




這不是學習

這是抄襲和侵權


而她只想著鑽鑽專利漏洞

連承認抄襲的勇氣都沒有 


 




台灣和國外研發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不是一間學校弄個電資班出來

或是國科會計畫加個零

或是兩兆三星的口號就可以彌補的差距




人口的數量

人口的素質


教育環境

產業環境


公司的歷史

市場的規模




一個學生選填電機系的理由

一個人願意唸電子學的時間




一間公司用什麼方法賺錢

一間公司用什麼方法吸引工程師




這些東西造成技術上的差距


 


外國的 IC 設計公司的體質很健全

有規模的科技公司有二十幾年上的歷史


二十年可以累積二十年技術的深度

然後產生二十年經驗的資深工程師


那是一種無法取代的資產




茂達只有 10 年

很多人甚至撐不到10年


 


然後國外的 IC

並不只是專門提供 IT 產業使用而已


可以是重工業用

汽車工業用

或是家電用


他們的市場遠比台灣現階段能提供的大的多




LTC 和 MAXIM 加起來可以提供 7000 種產品


但是台灣 16 家總共只能產生 1000 種產品

而且這個數字還沒有扣掉功能重疊的部分


 


在這種不平等的競爭裡面 

台灣的半導體業依然能夠生存

 


她事實上已經是一種奇蹟


 




IC 設計公司和代工廠或是面板廠不同




她沒有勞力成本或是地理位置這些先天條件

作競爭的基礎和保護

也沒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維持基本的收益


他必須直接赤裸裸的面對全世界的競爭


就像現在的軟體工業一樣




所以台灣小 IC House 上百家

但是真正賺錢的一線大廠就那幾家




茂達的研發小組

和 MAXIM 的研發小組要搶同一個訂單




或者說台大電機所的畢業生

必須和麻省理工的畢業生一起搶同一個訂單


 

那個結果很直覺 也很殘酷




我們很優秀

但是不夠優秀




這是一個事實

很多時候你祇是沒有承認他的勇氣而已




台灣 IC 產值號稱全球第二

但是事實上只是 Fabless IC 的總產值第二




  Fabless 的 IC Design只佔不到二成的半導體市場

  而我國只佔其中大約 25%


  也就是我們只佔全球的大約 5% 左右 




英特爾 或是 三星 

比我們全部加起來還大




而沒有一家廠商是看國家總產值在下單

他只看公司排名下單


就算只看 Fabless 的排名

Broadcom 和 Qualcomm 也遠遠把我們拋在後面




MTK 是園區第一志願

不是最頂尖的工程師已經進不去


他是第 9 名

然後 10 名以外的新聞就沒興趣報了


 


----------------------------


 


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有個缺點

每個人都想當老闆的心態讓市場越來越小




很多園區創業家都有一個同樣的心態


一個做主機板的主管

每天會看到她向某家 IC 設計公司下的訂單

那個數量很驚人 也很誘人




  她會想

  這個錢我為什麼不自己賺




於是他就自己開公司

創業 印名片 當老闆


然後他就發現生存不是這麼簡單


 


  當然

  沒有一家 IC 公司 可以吃下全部的市場

 

  一個部分理論上可以容納 2 到 3 家去競爭




  但是多了就不行




類比 IC 的公司裡面

茂達的產品是裡面最多的一間


講好聽是產品多樣化

講難聽就是每一塊她都想要賺一點




立錡主攻主機板電源供應

致新用溫度感測技術吃下很大的 NB 市場

 

但是他們彼此間產品的重疊部分還是很大




  我們公司常常在觀察的競爭對手

  有 11 家


 


類比 IC 全球產值 30B

而台灣只佔其中的 1/10


沒有一家 IC 廠會願意放棄任何一個機會

所以 IC 廠最後還是把價格當作最有利的競爭手段


 


奇景的業務週報

也差不多有五家主要競爭對手的數據要看 


然後單價那一欄要先 HighLight 起來




就算是這樣 

他們的業績還是開始下滑


它可以拼贏其他驅動 IC 廠

但是沒辦法改變本土 LCD 市場萎縮的事實


 


  NB 現在毛利越來越低

  為了降低製造成本


  她們開始比較願意用本土的 IC

 


本土 IC 比較便宜

本土 IC 有時候就只是比較便宜  




台灣在世界上事實上還是落後國家

低廉的人力依然是我們的競爭優勢之一




  請一個美國的工程師

  可以請三個台灣的工程師

 


這大概是所有優勢中最可憐的一種

我真的很希望她可以在 SWOT 中消失


最好是看到過高的人力成本變成我們的弱勢


 


----------------------------




MTK 吸金和吸人的功力太強

獨立的小 IC 廠現在已經很難生存


或者被併

或者被系統廠收購


很心酸

但是以整個產業的觀點來講

這不是一個壞的趨勢




  要比低價

  也和別人去比


  要砍毛利

  也讓別人去砍 


  何必自己先在那邊割喉割的你死我活




大部分展露頭角的新廠商

都有個系統廠的富爸爸在養她


就像奇景一樣


靠著奇美的包養

她可以爬上 LCD 驅動 IC 前幾名的地位




  你們每個人的液晶螢幕都是用 CMO 的囉


  那不是當然




他們彼此間的合作方式有點接近一種關稅保護的概念




有後台的 IC 廠擁有比別人穩定的客源

比別人豐富的資源

能承受更多的虧損


也有比別人更多的時間




很不公平

這是很有競爭力的一種方式




同樣的經營方式

鴻海已經把她應用到了面板廠


 




台灣的 IT 產業其實很有韌性

她總是有辦法找到活下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