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8/29

Rebalancing : Germany & Japan







The lives of others / ECOCN.org 



Stuck in neutral / ECOCN.org


 




-- 過去的消費大國 轉變為出口經濟

   過去的出口大國 開始擴大內需市場

 


   這是經濟學人期望的新平衡




   但如果新平衡

   只是把腳色互換 然後泡沫依然發生

 

   新的平衡就沒有意義

 

   他只是讓東西方輪流陷入起飛又衰退的無限循環


 




-- 出口國家的謹慎和篤實

   可以避免浮濫造成的經濟危機




  

   轉變為出口經濟的消費大國

   現在必須學會控制成本




   重建後的金融體系也會變的更嚴格 更有制度




   貨幣會達到合理的平衡

   國際貿易也不再嚴重失衡




   這應該才是新平衡的目標


 




   世界不容易回到經濟崩潰之前的榮景

 

   但是更穩固的基礎

   可以避免再一次的崩潰   


 




-- 但現在的經濟學家迫切的期望經濟反彈

  

  

   他們希望儘速吹起新的泡沫

   讓世界回到以往的經濟水準


 


   他們埋怨日本不愛借錢

   他們諷刺德國人該後悔花的太少




   在經濟學中

   儲蓄大於投資 是一種不健康的現象


 


   他們認為提高個人所得

   就能提高消費力




   他們認為只要老人福利健全

   民眾就不會再傻傻的把老本藏在床底下

 

  

   他們希望這些人放下成本和利潤的精算遊戲

   學會痛快的花錢享受各式各樣的服務  


 




-- 但儲蓄不只是單純的一種經濟行為

   節儉也代表另一種價值觀


   享受並不只和奢華劃上等號


 


 


 




經濟危機爆發前

歐元區的經常專案基本上保持平衡




因為德國的巨額順差

抵消了其他成員國的逆差


 




德國的高儲蓄

使得其他國家可以自由花錢 欠下巨額債務




德國向英 美 以及其他歐元區成員國的強勁出口

也為德國帶來了豐厚的外匯存底


 


於是

歐元區的貿易失衡 進一步加劇


 


 


不幸的

經濟的大蕭條造成了需求下降

德國的生產和出口遭受了嚴重的打擊


 


現在德國面臨的最大問題

是在主要客戶削減需求之後

能否擺脫對出口的依賴 鼓勵內需


 


 


德國的消費支出

基本上一直維持平穩




德國政府的財政刺激方案

保住了大多數消費者的工作

讓她們得以維持以往的消費水準




政府允許企業在開工不足的情況下 縮短員工工時

並且為企業員工薪酬的發放提供補助




這些措施遏止了失業率的迅速上升


 


縮短工時的安排

意味著工人可以保住工作 不丟掉技術




企業也不必因為恐慌

裁掉將來可能需要以更高代價重新聘用的工人




德國企業和政府在這一點上是意見一致的


 


  應當盡可能長的保留住核心工作團隊


 




-- 無薪假的策略或許是成功的


   他留住了企業的生產力

   也維持的民眾最基本的消費水準


 


  

-- 那些工會相對強勢的國家

   逼迫企業砍掉了自己的競爭力

   也留下钜額失業救濟金這個過重的負擔 


 


 

但縮短工時計畫

他阻礙了宏觀的經濟結構調整


原有產業結構不僅沒有得到調整 反而更加僵化


 




-- 縮短工時政策

   只是出口經濟 Cost Down 的終極版本


   他無法對經濟轉型作出貢獻

  


 




德國經濟不能迅速由出口轉變為內需拉動

一部分也是因為德國一些獨佔產品的特性


一位德國經濟學家說


 


   你不可能在超市裡賣發電廠


 




對出口的過分依賴

以及產業結構過於向製造業傾斜


是德國經濟脆弱的根本原因


 


 




面對經濟衰退

德國人的典型反應就是削減製造成本 凍結工資


藉此保持對出口競爭對手的價格優勢




這種工資約束促使需求更多地來自出口

而非國內消費


 


-- 工資停滯成長

   個人消費能力低落


 


德國的國內儲蓄持續高於國內投資

也是另一個重要的問題




多年來

家庭部門儲蓄的比例一直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水準

但投資占 GDP 的比重卻在下降


 


德國成熟的出口行業

沒有擴大產能的餘地 也不想擴大產能


也因此 資本找不到新的投資對象


 


要在德國設立一間新公司也很有難度


新設企業的監管障礙

無疑抑制了德國經濟進行廣泛的產業結構調整


 


-- 新興行業的公司要出頭很難


   於是資金沒有投資的目標

   也沒有投資的意願




  




除了這些問題之外


根深蒂固的薪酬平等傾向

或許是導致德國偏向出口經濟的深層原因


 


德國的福利制度

試圖將最高與最低收入員工的收入差距

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準




這限制了各個行業內技術最好的工人所能獲得的報酬




最低工資標準 也抬高了非熟練工人的薪酬

因而抬高了各類服務的成本


各類個人服務昂貴

消費者的消費意願也就變的低落




既然投資國內服務業的回報較差

國內儲蓄也就自然流到了國外


 




-- 高稅率福利政策的弊病




   頂級消費力不足

   而物價水準又相對較高




-- 送個報紙都能賺很多的天堂背後

   是消費力量的衰落




   對社會的弱勢族群而言

   慷慨的社會福利很好




   但對經濟的正常發展來說

   那裡有太多的桎梏


 


 




從依賴出口到更好地為本國消費者提供服務

這個轉變的過程固然痛苦




但在長期內

仍有益於德國經濟 乃至世界經濟

        


德國的巨額儲蓄

意味著其他國家必須出現巨額赤字


德國消費者借出去的錢越多

他們的借據就越不值錢


 


-- 債券發行量越多

   報酬率也就越低


 


 


德國的銀行之所以會淪落到持有一堆有毒美國資產

就是因為吸收了太多的存款 而必須用於投資




那部分借款

本可以為國內新興企業提供資金支援




不少德國人很快就會到退休年齡

他們需要市場提供更多樣的服務




因為部分出口行業的萎縮

德國也需要發展新的服務業 以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這些舉措甚至可能提高德國的長期經濟增長率


 


 




很遺憾

德國或許永遠不能從這場危機中正確地汲取教訓


它可能會認為

當前這場危機證明像英美一樣依賴金融 服務

以推動經濟增長是愚蠢的




它有可能鞏固其長久以來的出口傾向


 


-- 出口靠製造業的生產力推動

   但內需要靠服務業打開




   但德國無法接受這種邏輯

   生產具體的產品 才能讓她們覺得踏實


 




也許某個善於思考的德國人

不久之後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這場危機給未來納稅人帶來如此沉重的負擔


而引發危機的部分原因

正在於德國人自己沒有妥善運用自己的儲蓄


 


 




德國經濟

也許再也不會出現危機爆發前那樣巨額的順差




因為大多數的主要出口市場

很難恢復昔日的繁榮




如果外部需求不能回到以前的水準

縮短工時方案過期後 依然將出現裁員


在私人部門進行結構調整的時候

政府將不得不繼續承擔支撐經濟的責任


 


 


-- 德國和台灣都是出口經濟

   在經濟危機中採取的對策也很類似




   而發展服務業

   同樣是台灣的目標

   也是台灣很有優勢的領域




   在某些方面來說

   台灣的資金市場和產業環境 都比德國要好上一點


 


-- 不同的是

   德國的服務業是為了擴大內需




   而台灣的服務對象

   還是鎖定在國際客戶

  

  

   台灣嘗試用國際服務

   去補上製造業衰退的出口營收


 




--------------------


 




-- 日本曾經嘗試轉型成消費經濟


   但是卻因為急進 而產生嚴重的泡沫危機

   然後蕭條了數十年




   這是轉型的負面教材


   日本變的更保守

   世界也應該變的更謹慎


 




-- 台灣在經濟危機中


   有德國企業 Cost Down 的問題

   也有日本高儲蓄比率的文化問題




   增加內需對台灣經濟會有幫助

   但是要克服的困難很多


 




-- 不過

   台灣並不需要真正轉型成消費大國

  


   台灣的內需市場太小


  

   在經濟危機中

   台灣還是可以把自己定位在出口國

   然後把握下一次機會


   不管出口的對像是美國 德國 日本

   還是大陸

  


 


 


1986 年

日本膨脹的經常性盈餘

成為和出超的美國關係緊張的重要原因




於是日本專家小組發表的前川報告

勸誡公民們利用更多的時間休息

盡情享受生活




並且消費 消費

再消費


 




日本開始效仿美國


通過升值日元

使其外貿記錄實現了平衡


 


但是隨著美元貶值

貨幣升值的效果變的有限

日本便掉轉方向 開始調低利率




低利率

使得各方面的消費都得到了刺激

但卻為碩大的股市和土地泡沫火上澆油


引爆了 20 世紀 90 年代及後來的災難性泡沫危機


 


-- 調低利率是刺激經濟

   鼓勵投資最直接的方法

  

   但是控制不易

   而且風險很大


 


-- 泡沫破滅後

   日本進入長期的零利率 甚至是負利率的時代

  

   連低利率也無法刺激經濟的時候

   經濟復甦就遙遙無期


 


 


日本的消費一直比其收入少




雖然日本的出口貿易非常繁榮

但個人的工資卻沒有增加


因為出口企業拿走了利潤中的大部分


 


 


日本的高齡化和少子化

也讓平均工資不斷壓低




工資更高的工人退休了

而取代他們的是工資低廉的年輕人




退休工人的支出也不像預期的那麼多

因為政府對於國家養老金無法做出有效的保證


 




日本大型公司和小公司間的差距非常明顯




大公司盈利極高

但小公司的利潤微薄 無力償付員工優渥的薪酬




而這些小公司

佔了日本的工作機會中的 70%


 


 


在製造業內部

工會工人和非正式工人的差別也很大


正式員工享有高薪和獎金


但約聘員工的薪水和福利都很微薄

而且工作沒有長期的保障


 


日本公司在面對亞洲低薪酬成本國家的競爭時


為了增加營運的彈性

約聘工人增加到占總的勞動力的約 1/3


 




-- 日本消費力低的原因和德國不同


 


   德國是有錢人不夠有錢

   便宜的東西又賣的太貴




   而日本更像台灣

   原因單純的是沒錢的人太多




   M 型和梯形兩種完全相反的所得分佈

   消費力卻都一樣低落


 




-- 日本最近的報導指出

   日本已經是一個貧窮國家


   個人所得不高

   約聘問題嚴重 

   讓國內消費力量薄弱


 


 


日本對努力工作的尊崇也抑制了消費




這種觀念把人們拴在辦公桌前

而不是把他們放出來去享受購物或者假期


 


日本也存在著不情願借貸的傳統

厭惡債務的文化根深蒂固


 


日本消費者很少用一張信用卡

去填補另一張信用卡的虧空




經濟危機前

日本的小公司還提前還清借款




日本銀行也恥於為了流動性而去放貸


 


  人們不喜歡借錢

  他們只是喜歡還錢


 




一個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是

日本人會為了每 15 年重修一次房子而存錢


這是因為地震和火災而在日本延續了幾個世紀的傳統


 


-- 文化面的制約

   是比低所得的更難改變的限制


 


 


短期內

日本走出經濟危機德計畫並不新鮮




政府帶著發達國家最猛烈的財政刺激計畫

干涉經濟


然後把希望放在中國經濟反彈後 對中國的出口增長上


 


但是長期內

經濟的再平衡是保證更快速增長的最有效的方法


 


這對於日本尤其重要




因為日本是發達國家中

債務比率最高的


 


隨著對日本國內支付的老人年金逐漸增加

債務量會進一步水漲船高




如果日本民眾厭倦了買政府債券的單的話

債務量的上漲 就會增加財政危機發生的可能性




如果民眾對於公共債券的穩定性失去信心的話

日本將會變得非常脆弱




最終

日本就只能靠增稅來減少這些債務


 


 




日本需要轉型

孕育一種結構更平衡的經濟復蘇


 


其中

服務業扮演一個最重要的角色




日本的服務產疲軟

服務業上的研發微乎其微




公司間的競爭並不活躍

顧客集中度非常的強

而且產業的新進門檻很高




電信和旅遊業的跨國公司

要在日本建立分公司也很難


因為日本設置了嚴格的投資限制和監管壁壘


 


-- 日本的關稅壁壘

   降低了市場的競爭


   但是卻讓本土的大企業失去效率 


 




日本應該進一步的開放




日本市場的中的外國公司

生產效率的增長是日本公司平均水準的1.8倍


 




服務產業上方的重重監管也應該放鬆




鼓勵國內外投資的政策

也能在提高生產率方面起到幫助


 


但現在

日本政治家們似乎還是迷戀於出口




只是這次他們把目標轉向中國這種低利潤 但擴張迅速的國家

而不再是美國


 




-- 世界經濟要達到新平衡會很久


   出口國家依然堅守讓他們成功的經濟模式

   而眼前的危機會讓他們更謹慎 更保守


 


-- 股市偶爾會強彈

   但是經濟不會是 V 型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