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8/1

New Balance







A Long Way to Go / ECOCN.org



獨自復甦 / 人渣經濟筆記


 


 


-- 金融風暴後

   世界的經濟重心 漸漸由奢華的西方世界 

   移至實力雄厚的亞洲國家




   他們期望市場龐大的中國大陸

   能夠取代美國 成為新的世界消費者


   讓世界經濟再次順利運作


 


-- 但事實上

   大陸尚未擁有撐起整個世界經濟的強大消費力


 




-- 家電下鄉的經濟刺激

   最後只讓中國本土品牌受惠




   中國整體對舶來品的需求仍然很弱

   進口產品在大陸並不享有任何品牌和價格的優勢


 




-- 大前研一在 EFCA 的研討會上說




   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是不好的

   但他不會把大陸只看成一個籃子




   大陸的每個省份都是一個籃子

   都是完全不同的經濟體和市場


 




-- 十三億人

   每人買一瓶可口可樂 就賺翻




   但很遺憾

   大陸的資源分配和貧富差距遠比想像中懸殊


   大部分的人

   無法負擔可口可樂這種奢侈品


 


 


 




金融危機爆發前

全球需求嚴重扭曲

世界經濟過度依賴負債不斷增長的美國消費者


 


而這場經濟衰退和信貸短缺的金融危機

拖垮了美國購物業

也改變了失衡的全球經濟


 




現在

美國消費者支出下降




出口國家的盈餘 也正在急速縮水

中國 2010 的盈餘 卻很有可能會只剩 2007年的一半


 


 




理論上




中國

新興經濟體的消費者

以及富裕但節儉的國家 如德國


必須成為全球需求更加強大的引擎




而先前的泡沫經濟體 比如美國

則必須將努力繼續轉向節約和出口經濟


 


但事實上

在經濟衰退的環境下要重新平衡全球需求

幾乎是不可能的


 


中國和德國消費支出並沒有顯著的增加


但國家內部的經濟失衡

卻因為政府的介入而逐漸加劇


 




-- 出口貿易國家在衰退中也受到傷害

  

   他們多年累積的消費實力

   無法彌補衰退的全球市場和難以下降的失業率 


 




中國和德國這些依賴貿易順差的經濟體

需要的是思維方式的轉變


 


德國似乎認為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

是永遠不需要改變的




他們不明白

他們現在必須要從出口經濟 轉為國內消費




日本和德國都應該開始鼓勵消費


並且開放醫保和教育等市場

來鼓勵對服務行業的投資


 


 




中國領導人雖然開始嘗試轉向消費經濟

但他們卻不願意採用人民幣升值這個現成的好方法


 


-- 貨幣升值

   進口物價下跌 人民購買力上升


 

-- 但人民幣升值 會影響中國的出口經濟 

   而且減少外國企業投資的意願

  

   對大量依賴出口和外資的大陸來說很不利


  


 


要增加消費能力

中國的領導人首先需要增加家庭收入


藉著鼓勵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

督促國企支付更加豐厚的紅利

來增加個人所得和消費能力


 


中國也必須改善醫療退休金保障機制


使人們解除後顧之憂

從而減少儲蓄率


 


-- 事實上

   在採行共產主義的中國大陸

   這些政策幾乎是不可行的




-- 世界經濟要重新找到平衡

   很困難




   他不只單純的要求出口國家轉變為消費經濟體


   他們要求共產國家和社會主義

   變成以私人企業為主的資本主義  


 


-- 他不只是要求熱愛儲蓄 生性節儉的人

   在薪水變少 工作難找的恐怖環境中 奢侈的揮霍

  

   它期待民族文化 社會制度 生活習慣

   和價值觀的全盤改變


 


 


 


中國

一個依賴外需的經濟體


在出口仍然處於高度負增長的嚴峻環境下

第二季的成長率卻高達 20%




從這個數據來看

中國經濟已經無疑的在這場依然持續的金融危機中

率先復蘇


 


 

沒有任何一個主要經濟

在進入危機時 具有中國經濟的優越條件


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和中央銀行

擁有中國政府所能調遣的巨大政策空間


 




中國最大的優越條件

是中國經濟並不存在明顯內傷




中國的金融 產品 和勞動力市場

即便在危機最嚴重的期間

也依然正常運轉


 


中國在這次風暴中

面臨的只是嚴重 但相對單純的需求萎縮




應對這種需求萎縮的宏觀政策

就是早就寫在教科書上的 寬鬆貨幣政策


 




而在寬鬆貨幣政策方面

中國幾乎擁有無窮盡的空間


而其他國家卻沒有


 


中國沒有像日本那樣跟 GDP 一樣多的政府債務

也沒有像美國那樣 借了上萬億美元也填不滿的財政大窟窿


中國不會發生央行想放鬆貨幣 銀行卻不願意借貸的情況

中國也不會有財政支出無法快速轉化為投資的問題


 


 

-- 台灣在經濟危機中

   主要面臨的問題 也是單純的需求委縮




   但台灣沒有大陸的政策空間和行政效率

   沒有大陸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外匯存底 

   也沒有能夠填補出口巨量衰退的龐大內需市場




-- 全面性的家電下鄉可以撐住大陸的經濟成長率 

   但 3600 的小額消費券無法拯救台灣經濟


 


 




中國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 進入危機時最健康的國家

同時又是應對政策最有力的國家




 

但中國還是有自己的問題


 


短期來看

中國經濟運行的風險

是經濟過熱




上半年創下天量的信貸投放和擴張性財政政策

還遠沒有釋放全部的拉動作用


貸款和財政撥款

將繼續在 Q3 Q4 轉化為強烈的市場需求




強勁的消費需求

初現復蘇的房地產市場

以及出現止穩回升跡象的對外貿易




使得今年 Q3 或者 Q4 的中國經濟

進入一個過熱區間的可能性很大


 


雖然這並不意味著經濟政策現在就要開始收緊


但無論是央行或者財政部

可能都要做好在未來幾個月調整政策的準備


 


 


長遠來看

中國經濟面臨的更大問題

是在於未來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問題




當前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是不可持續的 遲早要撤除的




當借不到錢 也不敢借錢的美國消費者

不再像過去那樣消費的時候




中國在過去這幾年驚人的出口增長

可能也就不會重現了


 


中國在未來形成的產能

幾乎必然的要靠國內市場來吸收


 


但長期以來


因為居民收入增長的緩慢

養老 醫療 和教育體系存在的缺陷

和中國巨大的城鄉差距 地區差異 以及收入分配的差距




中國的國內市場

遠沒有展現出中國經濟增長這麼多年應該有的購買力




中國人在為全世界製造消費品

卻有大量的人口不能 或不願意拿出錢來消費自己的產品




這不是一種健康的狀況




 


雖然中國已經成功的躲過了這場危機

但獨自復蘇的中國 並沒有太多時間沾沾自喜




如果不去解決經濟增長中的結構性問題

那下一次也許就要輪到中國自己


 


 


全球經濟衰退正逐步見底

可是仍然看不到持久復蘇的要素




各國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決策失誤的風險也很大

並且將要花費數年才能完成




這就是為什麼全球經濟還沒有脫離險境


 




-- 股市指數 消費者信心指數 和其他一卡車的統計數據

   都樂觀的表示衰退已經結束 景氣已經恢復


   但從宏觀的角度來看

   世界仍然沒有行成良好的新體系 也還沒建立再次成長的穩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