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9

Germany's Economy







-- 德國經濟強勁的反彈



  

   一方面是因為抓住了趨勢

   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強大的專業和技術


 


 




Germany's Economy / ECOCN.org





A Machine Running Smoothly / ECOCN.org





Tinker Tailor Glass-Eye-Maker / ECOCN.org





Vorsprung Durch Exports / ECOCN.org





 Hartz Reform / Wiki



 


 


 




金融海嘯時

隨著製造業訂單的枯竭

德國經歷了嚴重的經濟衰退




然而

德國經濟隨後強勁反彈

大大超過其他主要的富裕國家


 




德國的經濟保持穩定




保守的抵押制度

避免了房產和信貸泡沫


公共財政也盡在國家的掌控之中


 


國民債務占所得比例下降

國家的預算赤字也很小


 




而出口經濟

成功的拉動了德國的反彈


 




同其他大國不同




即使中國已經崛起

德國仍能保持自己的全球出口份額




德國中部便宜的勞動力

有助於公司在提高效率的同時 降低工資成本




從豪華轎車

到中國這個世界工廠所需的生產機械




德國公司的產品

正符合日益繁榮的中國的需求


 




西班牙和希臘要求的歐元貶值

也讓德國的出口更有競爭力


 


過去十年

沒有任何大型經濟體對中國的出口

像德國增長一樣快


 




無論作為全球化的供給方

還是需求方




德國都是大贏家


 




-- 當中國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時候

   德國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國




   德國的反彈

   搭上了中國的崛起 

  


 


 


德國的產業核心

是利基產業


 


德國公司擅長發現不起眼 競爭不激烈

但利潤可觀的利基市場




然後

專注地做到最好


 


這種核心精神

在德國的中小型企業上尤為明顯




這些規模不太大的 Mittelstand

構成德國經濟的脊柱


 


這些企業典型特徵

是家族企業


然後

高度專業化


 


它們的產品在不為人知的工業分支中

占絕對優勢




如果完成一個工作最好的方式

是使用某種機器




那麼這種機器

很可能就生產於德國的一個小鎮中


 


鋪路機的 Wirtgen

製造印刷機的 Koenig & Bauer

木材加工機器的 Leitz

產業鏈的 RUD

護照生產線的 Kugler-Womako

信封機的 Winkler+Dünnebier




這些也許不是家喻戶曉的公司

但他們卻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企業


 


Mittelstand

不僅是一種公司規模的描述

更是一種經營哲學 和企業價值


 


對細節關注

對財務謹慎

以及老闆和雇員間密切的合作


 


他們在經濟衰退時縮減了開支

而非大規模裁員




在風暴過後

依然屹立不搖


 


 


德國的中小企業和大型集團

在需要持續新增創新的領域

有著強大優勢




他們將工程 科技 以及服務三者相結合

不斷增加在世界市場的份額


 




他們知道


一台專用設備的可靠性

售後支持

和服務


要遠比它的價格更為重要


 




-- Mittelstand 為主體的的利基產業

   讓德國的產業有著良好健全的體質


 

-- 和台灣的代工產業不同




   德國企業的客戶和需求

   相對穩定

  

   技術獨占

   市場地位無法取代

 

   而且

   利潤能維持

   不會因為惡性競爭萎縮


 


 


 


 




目前

德國是全球化最大的贏家




在需求方面

德國產品在世界上增長最快最大的經濟體

高價出售


 


在生產方面

德國只在關鍵環節使用昂貴 但靈活的德國勞動力




而在其他環節

它使用東歐的廉價人工


 


 


為本土繼續創造就業機會同時


德國企業把生產部門 和服務部門

遷往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區


並藉此提升獲利


 


地理上的優勢幫了德國大忙


一些製造業中心地區

毗鄰原共產主義國家


在那裏存在著大量 便宜

但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




德國企業要把工廠搬到東歐

要比當年英國企業容易得多


 




通過將部分元件的生產轉移到國外

德國企業的勞動力成本降低幅度高達 70%。


 


 




國外的廉價勞動力

也讓德國企業進行工資談判時有更多的籌碼

有效控制了國內的勞動力成本




當歐盟其他國家的實際工資出現了相當幅度的增長

德國的實際工資基本保持不變


 


老闆和工會

還就彈性工作時間達成了協定




在生意旺季工人需要加班

淡季則可以休假




工時和經濟週期步調一致

勞動力和工資成本更有彈性


 


 


德國也不僅僅只是出口大國




全國各地的小鎮大量進口組件

組裝為更為昂貴的商品


然後再次銷往國外


 


在生產和銷售兩方面

德國分別從勞動力多元化 和國際貿易的增長中受益


 


 


-- 德國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和全球網路

   在全球貿易中獲利


 


 


 


 


 


曾經

德國有一段黑暗期




傳統的優勢工業和現代企業

被國外的對手們拋在了身後




汽車產業的地位被日本和美國取代

德國產業界看起來愈振乏力


 


大型公司深陷大銀行交叉持股的泥沼

失去活力




這些銀行讓經理人免於股東的監督

也防止企業間的併購行為


 


德國對製造業的依賴

變成弱點


製造業下游的重心

不可避免地移往亞洲和東歐


 


德國的服務業 墨守成規

處於官僚主義的過度監管和保護之中


失去效率


 


國內失業率高漲

勞動力成本 也高於歐元區平均水準


 


 


但近年的自由主義改革

使德國的傳統美德 發揮了實際效應




Hartz Reforms

哈茲改革




讓勞動力市場變得更加靈活

提升了德國產業控制勞動力成本的能力


 


政策改革

將勞動力市場自由化


人們更願意找份工作

而不只是領取失業補貼


 


對銀行的交叉持股規定開始放鬆

德國的商業環境不再受到過度保護




大企業現在必須為股東服務

而非工人和其他權益人


 


老闆現在能更自由地削減業績不好的部門

專注在公司的增長


 


金融危機之後

德國的企業比以往更為機警靈活




許多企業之前每年進行一次大規模投資

但現在每隔幾個月 就有一次


 


 


然後


德國在經濟衰退時

下了一個賭注




他們打賭

訂單將很快應接不暇




國家承擔了部分不裁員帶來的成本和風險


 


工人接受了靈活工作時間和工資限制

但保住了自己的工作




即使在衰退的最低谷


德國的企業也只是削減了工作時間

而不是裁員


 


靠著政府的資助

德國留住了技術工人




保住在產業上有利的位置

他們能快速地應對經濟回暖 加速生產


 




-- 政策改革讓德國的經濟和產業

   恢復活力


 


-- 無薪假雖然被罵到臭頭

   但他的成果事實上值得肯定


 


 




德國政府

也大力協助科技研究 和產業創新


 


在對經濟增長關鍵的領域

以及綠色能源 安全 或生物科技的研究

投入資金 和技術支持


 


政府建造了大量研究用基礎設施

中小企業在需要時可以隨時使用




降低創新的門檻

也幫助企業進行專門專案研究


 


 


除了給予企業支持

政府也積極培養產業的領導者




德國發展中的綠色能源產業

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傑作


大量的補貼

使德國的太陽能安裝量成為世界第一


 




-- 德國政府對創新技術和產業的支援

  

   並不像兩兆三星只是砸錢的口號

   並不像工研院只是養老的機構


 


 


--------------------


 


 


一些國家

也許會想模仿德國經驗




注重天才的培養

勞動力市場的改革

和健全的財政


 


但德國模式

存在兩個重要缺陷


 


它太過於依賴國外需求

消費性開支薄弱




如果歐洲的所有國家都以德國為榜樣

無疑 會造成經濟衰退


 




德國在新興市場取得成功

但成果並不牢固




如果這些市場增長放緩

德國經濟將受重大打擊


 


德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

讓他的抗蕭條能力 以及對抗貿易保護主義的能力

越來越弱




出口經濟的弱點

也會隨進口量的增加 進一步惡化


 


 


對中國的出口雖然讓德國企業賺取巨額利潤


但對單一市場的高度依賴

令人擔憂




德國在歐元區及其他市場的增長已經乏力

而今年看起來會比去年更糟


 




同中國一樣

德國需要重新平衡經濟的增長

重點刺激國內需求




德國國內消費增加

有助於歐洲經濟低靡國家的復蘇




但工薪限制的延長和高額的國民儲蓄

讓內需持續虛弱


 


-- 德國一樣有過於依賴出口

   甚至過於依賴單一出口國家的問題




-- 經濟要繼續增長

   需要擴大內需


 


 




德國模式的另一個缺點

是服務業的效率低落




和德國工業精良的技術相反

佔產業比重更大的服務業

仍然受到過分保護


 




更多的競爭

更少的政府幹預


會有所幫助




-- 出口型經濟長期忽略服務業的發展

  

   在擴大內需的同時

   服務業必須加速成長


 


 


 


德國在經濟上的成功

也顯示了教育上的幾個問題




德國學校培養出來的勞動力

使得德國企業生產的產品躍居世界出口冠軍


 


但在國際測驗中

德國孩子的學術成就 表現平平

德國 15 歲孩子的閱讀能力 低於富國平均水準


 


德國勞務經濟依靠高品質產品


學校教育和技能培訓的結合

是這種經濟的塑造者

也是可靠的人才供應者




大約五分之二的 10 ~ 11歲的孩子

會被選入中學 Gymnasium




這些人中

很多最後會進入大學


而大多數不上大學的人

和很多非學術性學校的孩子


最終會進入專業訓練




內容從園藝 到玻璃吹制等等

涵蓋 350 多個行業


 


學生將時間平均分配在教室和工廠

獲得很多工作上的知識


學生既能成為專家

也能靈活應變 不拘泥專一技術




德國的工作相對穩定

工人也不大可能辭職




多數雇員願意在學習新技能方面投資時間

公司也願意將時間和資金 投資在雇員身上


 




但德國的這種教育機制

仍然存在弊病




過於專業的技能

將不適合在經濟蕭條的時候轉業


紮實的基礎教育依然是必要的


 


過早決定教育和就業的方向

也不利於來自窮人家庭 和移民家庭的孩子


他們可能進入學術性不強的學校

並且失去接受學徒培訓的機會




這種入學機制

拋下了一大批學生


 




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率

可以參考該國孩子在科學和數學等學科測試中的表現


而德國孩子的分數

預示著不好的兆頭


 


-- 德國的教育分工過細 過於專業 

   而且過早


   缺乏通才和過於著重少數的菁英教育

   將失去彈性 和反應速度  


   是勞動力 和社會的隱憂 


 


 


德國企業在出口工業品上取得巨大成功

但銀行卻不幸的購買了美國的抵押債權

和希臘的債券




很多資金並沒有被好好投資

卻被濫用


 


銀行系統

特別是國有銀行


尚未恢復元氣


 


 




如果國內消費沒有增加

生產力也無法提高


德國的成功

不過是曇花一現


 




還好

這些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




不同於其他國家

德國有充足的時間 和預算


 


 


去年

德國經濟增長的大部分來源為內需

而不是出口




商業投資

成為經濟增長的領頭軍




低失業率可能促使工薪提升

鼓勵居民花掉更多的收入


 




建立在德國製造模式上的經濟復蘇

將會讓這個國家保持前進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