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5/17
Re: [新聞] 林百里:廣達淨利率只剩1.41% 怎麼吸收25
意外收到不少推文 謝謝板友
小弟對推文主要的問題 分享點看法 給點反饋 拋磚引玉
推文問題很簡單
-> 屁話一堆
為甚麼別人可以搬 你不能搬
( 怎麼感覺很像老婆在發牢騷 )
----------
1. 外商可以 台灣不行
板友有提到
日韓能遷廠 甚至一開始就不在中國設廠
主要是同時建構了完善的供應練
且歸因於國家牽線
小弟認為其中除了國家隊的因素
還有品牌廠和代工廠的差別
1.1 品牌廠能自主規劃產品版圖
設定工廠的機種和出貨量
工廠的訂單能見度及產量都獲得保證
經營就能做長遠的規劃
前期的投資能有計畫的回收
預期的風險也能進行管控
代工廠的訂單
永遠有不確定因素
砸錢設了廠 有可能產能開不出來
今年開出來 有可能明年開不出來
單一客戶看起來很穩定
明年他又轉單扶植 2nd Source
代工廠被品牌廠婊不是新聞
出貨量根本都是喊爽 賣不好砍單更是正常
在這種狀況下
代工廠對於新廠設立當然會相對保守
擔心投資無法回收
永遠活在恐懼之中
1.2 品牌廠利潤高
對於生產成本 和良率變化帶來的損失 抵抗力比較強
品牌廠的利潤抓的高
定價策略也比較彈性
就算在遷廠陣痛期
或是良率不如預期
往往也就是賺多賺少的差別
甚至東牆補西牆都可以
代工廠的利潤低
代工費又承受客戶的壓力
生產狀況和良率一有個風吹草動
馬上面臨作一隻賠一隻的窘境
每天死盯著良率
掉 0.1% 都好像要人命
這種狀況下
任何變數都會帶來風險
光是複製線體都繃緊神經
搬到另一個國家更是挑戰巨大
戰戰兢兢 如履薄冰
這是代工的悲哀
1.3 不只日韓電子產品都是大品牌
連關鍵零組件 和主被動元件 都不乏日韓大廠
合作夥伴加上策略聯盟
國家隊力挺國家隊
自然事半功倍
新建產業練先有大頭進駐坐鎮
打好基礎 後續就能產生磁吸效應
代工廠要達到同樣的效果
需要無數次的溝通協調 利誘威逼 動之以情 曉以大義
不但主導力量不夠
很多關鍵物料還是客戶指定
特約供應商不動
你動就是要增加額外運輸成本
就算登高一呼
搶當領頭羊
跟過來的只有一群雜魚
大頭沒有人理你
最後也是白搭
1.4 日韓 以及外商能夠無痛遷廠
還有一個種族因素
他們不是無痛
而是在中國一樣很痛
語言不通
風俗不同
中國還仇韓仇日
溝通管理本就困難
召募員工本就不易
在中國討不了好
乾脆就早早離開
中國本來就是台商的舒適圈
靠著同文同種的優勢
壓榨出中國的生產力極限
台商在這片土地擊敗了外來競爭者
當然現在風向改變
但就算舒適圈變成糞坑
逃離仍需要付出太多的成本
----------
2. 為甚麼有些台商可以
有些台商不行
代工廠的應對反應能力
一 看生產規模
二 看產品組合
三 看客戶大小
四 看經營策略
產品以低階組裝 或是高度自動化生產為主
轉換調整比較容易
而量產規模太大
就步履顢頇 牽一髮動全身
緯創能在越南組 iPhone 6C
不代表鴻海在中國組 iPhone Xs 就是傻逼
兩者制程成熟度 和產能要求
有很大差距
印度廠這個月能月產 100 萬台
不代表砸錢加碼 下個月產量就自動翻倍
落後地區的勞動人口 和硬體建設
很快會達到極限
中小企業大群鮭魚返鄉
也不代表五哥不走就是腳麻
小企業反應不快就是死
五哥手上握有籌碼 可以消耗
走的早的人
其實也未必是軍師神算
有些是客戶要避關稅要求
有些單純是已經被工資高漲洗了出去
肉鬆身為代工二哥
手握筆電和蘋果大單
在它評估
遷廠成本過高
投資風險太大
無法滿足客戶要求
沒必要
於是就按兵不動
或者就如板友所說
人懶腳麻 不思長進
乾脆就賭一把
賭對了 不用付出額外成本
賭錯了 就看公司議價搶單能力
願賭服輸
下好離手
嗯
也是業界日常
至少老總還自己上新聞對客戶喊話
沒有丟給業務美眉叫她們自己想辦法
BTW
肉鬆不但 EPS 好看
配息率更是前段班 殖利率大勝銀行定存
股板有個肉鬆哥
板友有興趣可以參考一下
雖然他最近好像跳船了
(本人非肉鬆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