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5/18

HSBC







-- 匯豐銀行的過去和現在

   看看銀行業的故事 





HSBC,Gulliver's travels / ECOCN.org


 






匯豐不是一個平庸的企業

但匯豐是一家從偉大滑向平庸的企業


 


匯豐在美 英 法國有巨大的業務

也一直認為自己是新興市場的專家


 


他擁有上溯至 1865 年在香港成立以來的傳統

也保留著自己的傳奇




世上只有兩家保持了超過一個世紀獨立性的大型銀行


其中一家

就是匯豐


 




1993 年 公司總部地址從香港搬遷至倫敦

1997 年 香港回歸中國 總部搬回香港




他目睹了日本侵略

中國革命


英鎊和銀幣的停用

戰後亞洲經濟的國有化


和無數次銀行擠兌


 


 


在其他銀行缺乏冷靜的時候

匯豐一直保持冷靜




他靠收購一些公司部分 或全部的愚蠢業務成長

或靠收購那些因聰明過頭而倒下的公司成長




滙豐最強大的理念不在於一個產品 一個人

或一塊區域




而在於企業文化

和 競爭對手的愚蠢


 




-- 匯豐過去的輝煌


 


 


但很遺憾

傳說不再與現實相符


 


 


2007 年金融危機發生後




摩根大通和法國巴黎銀行的其他大型銀行

已在其主要市場有很大進步


 


競爭對手如花旗集團 並未消失

他們得到援助 不必拆分和被迫出售其優秀資產




當地公司的興旺

也讓滙豐在多個國家失去市場份額


 


 




面對競爭

匯豐卻反應遲緩


 


 


 


匯豐在金融危機期間表現 相對不錯




靠著透明度 和對投資者充分忠誠

它並不需要政府援助


 


但錯過了新興市場的機會

暗淡了匯豐的光環


 


或許

在美國業務遭受的損失

削弱了他的資產負債表 和一點點勇氣


 




花旗集團聲稱 匯豐仍未將其亞洲的業務整合

印度的競爭對手認為 匯豐並無特別之處

英國的競爭對手認為 匯豐的地位正在下滑




巴西金融主管們認為

匯豐只是一個瘋子


 




匯豐去年完成的回報率僅為 8.6%


雖然較高的利率和較低的壞賬水準

將增加匯豐的利潤


但監管的不利因素也越來越強

新的監管方案 將明顯削弱回報率


 


匯豐雖然在香港取得巨大回報

但在美國表現糟糕

在其他區域則表現平庸


 


滙豐直接操作運行的 42% 的資本

其去年獲取的回報低於該銀行的資金成本 11%




其中約有一半的閒置資產

位於美國之外




匯豐在拉美的資產相當疲弱

在中東 歐洲和亞洲 還有不少膿包資產


 




-- 面對競爭

   匯豐的反應緩慢


   在美國及其他市場的表現平庸

   只靠香港的業績撐場


 


 




Stuart Gulliver


匯豐的前明星交易員

今年 成為了匯豐首席執行


 


他必須全面阻止此種形勢


 


 


Gulliver 企圖將匯豐雙重人格化




標識為一家英國銀行

和亞洲銀行




他在香港有官邸

在英國交稅




隨著英國監管部門越來越嚴厲

匯豐搬遷至香港的意願越來越強烈


 


香港的主要監管機構

可能不會徵收和英國相同的全額資本附加費


以香港為基地的匯豐

也可以隨時把受到不友善監控的子公司的業務取消


 


 


但目前

搬遷是空洞的




該公司 280 位領取最高薪酬的員工中

2/3 在英國


至少一半的董事 超過 1/4 的國際精英經理隊伍

也在英國


 


如果香港的監管更寬鬆




匯豐有機會能將香港的領導地位

轉變為在中國的強勢地位




則匯豐的搬遷舉動將更有意義


 


-- 匯豐想以監管較為寬鬆的香港當作新出發的基地


   但目前

   搬遷計劃依然空洞


 


 




匯豐在中國大陸

比其他任何外資銀行競爭對手發揮的更好




它在中國大陸擁有最廣汎的網路和網點

持有一系列中國金融公司的股票




主要持股

是交通銀行 19% 的股份




匯豐在中國的資本收益和分得的利潤

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在美國的失敗


 


 




中國的投資環境開始有所改變


 


中國一家國有大型銀行的總經理認為

外資公司將不會被允許在中國佔有顯著的市場份額


中國如今把交通銀行列為 5 家主要銀行之一

給其貼上了非賣品的標籤


 


  我們最終將擁有交通銀行

  但我們會先倒閉


 




懷疑論認為

匯豐在中國獲得的成功

不僅是其把總部搬回香港的獎勵




而是中國化其經理級別

和接受政府的控制


 


這對匯豐的西歐高層人員來說

將是文化自殺


 


公司被中國染指

也將對其他地區的業務產生損害


 


-- 匯豐靠著政治交易

   取得在中國的成功




   但不能長久


 




匯豐經通常選擇讓收購的公司自我運營

用子公司自己的管控結構進行管理




其聯合體遍佈 87 個國家

但他們在當地的市場份額通常小於 5%


 


雖然彙集了香港的超量存款

但當地監管機構 限制匯豐可以移交的額度




匯豐沒有從其地理佈局庫中獲得較多利潤


 


-- 匯豐的全球化是失敗的


 


 


 


Gulliver 是一位意念堅強的全球業務信徒

他必須提高該銀行的規模經濟水準


 




一種選擇

就是給相同固定資產投資基數的專案

提供更多貸款




但現在放鬆貸款標準 去重佔三年前失去的市場

是一件高風險的做法


 




揮霍貸款的備選方案

就是再一次推動全球產品線




最顯著一個

是投資銀行




更有前景的作法

可能是推動資本需求較少的私人銀行業務


 


但該公司的傳統包袱 及英國監管機構

可能讓事情變得難辦


 


-- 放貸

   和開發新業務


   是銀行提升業績的兩種作法

  

 


 


若匯豐不能成長為整合完善和高獲利的銀行

它將不得不嘗試 所有疲憊的大企業都試過的作法




認真研究投資組合

然後砍掉哪些已經腐朽的部分


 


-- 大絕招

   Cost Down


 


匯豐在縮減美國消費者信貸業務和次貸業務方面

曾經非常殘忍且果斷




格列佛先生計畫實施一次成本削減行動

進一步的簡化公司的組織機構




減少表現不佳業務的員工的權利

刪除或出售集團帶有缺陷 而無法輔助成長的部分




重建一個負責 且紀律嚴明的企業文化


 


 


 


 


匯豐

已經失去了其作為精明的銀行收購者的聲譽




他成為中國領先公司的夢想

受制於中國政府的民族主義


 


而他的機會

就是整合不同資產

成為一個全球一體化銀行


 






很難實現


 


格列佛先生

很可能是最後一個有機會的匯豐總裁